冷焊機縫間殘存巨大有多少?
2020-07-27
冷焊技能常用的一個方面,就是焊接鑄鐵件。在焊接工藝中,直接用碳鋼焊條補焊鑄鐵件,其困難有三:一是母體金屬碳質向焊縫渙散,在活絡冷卻中成為白口鐵或高碳鋼;二是因為在冷卻后母材與焊縫間殘存巨大內應力。
因而,若不選用特別工藝措施,施焊中或焊后會隨即開裂。即便幸運成功,也難于作用下一步的切削加工。用冷焊技能便可解決上述問題。焊后工件焊縫強度高于母材,可切削加工。
焊前首先要拾掇工件,去除油污,查明裂紋和破損形狀。為此可用氣焊槍或噴燈加熱,再用鋼絲刷拾掇,纖細裂紋須用四氯化碳洗凈后仔細檢查。在裂紋端頭開孔止裂,再沿裂紋開孔。
拾掇做好后,需求焊熔敷打底層。首先在焊槽坡口兩端別離熔敷第一層,這一層應薄而均勻,徹底覆蓋坡口,使今后各層不再接觸母體金屬。為此,選用盡可能小的電流:交流60~80安,直流略小一點,焊條直徑2.5毫米。小于5毫米的薄件,用1.6毫米焊條。為了避免發生熱應力,要把握“繼續、松散、低溫起焊”的原則。每段以15~25毫米為宜,每次起焊溫度要低于60度,并及時撞擊。
拾掇渣、瘤之后,在打底層上面堆焊第二、三、四層。辦法也如打底層相同,但應留意勿再觸及母體金屬。兩端坡口填充到只剩下3~4毫米縫隙,即可蓋面合縫。
整個焊縫由打底、充填、蓋面三種層次組成,各起不同作用。打底層直接與母體金屬接觸,很多的碳素渙散到這一層,使得原本為低碳鋼的焊條材料變成高碳鋼,冷卻后構成以網狀滲碳體為主、夾有馬氏體、屈氏體和剩余奧氏體的結構,在與母體金屬之間的界面上,還會出現一層0.07~0.34毫米的白口鐵。
這并非是一個抱負的結構,但它在母體金屬與焊縫之間構成一堵“墻”,有效地阻擋住碳素再向這今后各層渙散,并且,這一層又很薄,他減少了母材成分在焊縫中的交融比,這正是獲得成功的要害點。